top of page

學茶心得 :邏輯學茶?

已更新:2023年6月15日

獨食難肥,獨飲難醉,與其他茶愛好者交流,可謂一大美事。說到交流,隨了風花雪月外,若能有共同的茶語言作深入討論,更為開心。若要做到這點,還是要先開始學習學習。



前幾天茶會新認識的同好,分享了這數年間的學茶經歷,當中提到希望大家可以科學飲茶,筆者實在心有同感。茶的知識太廣泛,涉及的歷史文化又多,各地標準不像紅酒或咖啡一樣較為統一,新研究亦推翻舊有概念,學理深奧,假知識充斥市場,到底要如何開始呢?


不想走冤枉路花無謂錢

筆者本身非來自飲茶世家,也沒文化學養家底,更沒茶家族背景。起初由喜歡英式下午茶文化到收藏茶杯,慢慢接觸不同的紅茶,接觸莊園大吉嶺,再逐步學習茶知識。資源錢財有限,人也有點懶,冤枉錢總要花一點,但漸漸會知道,要怎樣學怎樣花,才不會走錯路。



了解自己


如果自問已經行差踏錯,半隻腳落了茶坑,在猶豫要不要繼續時,可以先問一下自己幾個問題

  1. 我想要在茶之中得到什麼? 例如......喜歡當中的氛圍? 放鬆身心? 味道上的滿足? 習得一門興趣手藝? 多一個工作門路?

  2. 自己可以有開放的心態,開放的味蕾嗎? 人的聲音有音域,氣味味道同樣也有廣闊的光譜,但更重要是接收新知識以及會批判的心

  3. 能夠有多少資源投入學習? 買茶的錢,參加茶會的錢,茶課的錢,考取茶證書? 實地考察?



尋找合適的學習資源

一開始還是比較推薦大家跟啞老師學習。多閱讀,看數本不同地方不同人出版的茶知識入門書,對茶的狀況有大概了解。


比較推薦中國或台灣或日本出的茶書,因為都是歷史悠久的茶葉生產及消費地,她們亦有專門的學術研究機構,知識比較新且準確。


我個人覺得很好的入門書是 易博士出版社 <第一次品紅茶就上手>﹐

其後可參考 葉士敏老師<茶科學.臺灣茶>

如對中國茶的興趣較濃,可參考中國國家考試的評茶教科書


說話背後的說話

陳煥堂、林世偉:「主流媒體和消費市場是大眾取得茶葉相關訊息的管道,可是在龐大的商業利益推動下,眾口鑠金,諸多資訊往往偏離事實。」

茶公司的茶課參加無妨,但要保持開放與批判的心,不要全部聽完就當真。


想當年去斯里蘭卡探訪茶園,當地的導賞人員都熱心解說,其中印象深刻的一幕,導賞員採了個一芯二葉,說golden tip其實是要取茶芽裡面的小芽來做,很花功夫,當時沒很懂的我就直接吸收了......到後來才發覺都是胡扯。


多聽幾位老師的課

學校? 學店?


或者某些學校給老師的薪水沒有很多,老師為賺外快賣茶也無可口非,但有些老師為了賣茶而扭曲茶學,也辜負了學生的信任就不太好了。特別是學習中國茶,例如金駿眉好了,雖然有理論上的樣子和味道,但實際上可以買到的樣子卻千百萬種,到底那款才是真的呢? 老師賣的就一定是真的嗎? 會不會只是這款茶,老師可以抽比較多的回佣? 說到這邊,只能說,老師不要死跟一個,每一家的課也聽聽,自然比較好判斷真假。


實驗精神

準確量度份量時間溫度有助尋找變因


或者跟一些老師傅學習用什麼年代出的什麼壺,什麼蝦眼水什麼搖壺幾次水柱轉幾圈真的可以泡出100分的茶,但就和手沖咖啡一樣,每次都總會有一丁點不一樣的地方,就不知道確切可以如何調整。


先簡單一點,有控溫壺(或溫度計),準確至0.1g的電子秤,量度時間秒數的工具,固定的適合的水源,固定的茶具,先固定沖泡一種茶。基礎的泡茶方式工具都齊全後,每次調整一個部分,例如改變時間長度,例如改變溫度,每次只有一個變數,這樣很快變會自己領悟到一些原理,然後再改變用水,或改變茶具的大小、形狀、材質等,慢慢便可變成專家。


附帶一提茶葉的儲存或季節性變化也要注意啊。


科學精神

藝術飲茶? 神學飲茶? 科學飲茶最實在


先別管什麼修行,什麼手勢吧,可以正常安全飲用的茶最實在。茶是怎樣來,茶是怎樣生產,慢慢就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往上游看。要先說一下,在判斷一個茶好不好,其實沒有那麼主觀,我們要分清「好」和「喜歡」。


「喜歡」是個人感觀的主觀感受,但「好」就不一樣,另一種說法,就是是否達到「標準」。雖然再學下去,也會發覺「標準」是可以改變的,但我們先討論大路的「標準」好了,就範指六大茶類評茶標準。


簡單以香港嘉道理農場出產的綠茶為例,茶湯是橙褐色,帶梅菜味,這種味道可能有人很喜歡,但卻完全達不到綠茶評審的標準,筆者會直接判斷這是一個不好的綠茶。


評定不好了,然後呢? 當然可以選擇不再買,但如果再往上想,希望改善這款茶,就是看茶葉所說明製茶過程發生了什麼問題(先假設種植的茶樹都正常吧),例如採摘老嫩不一? 茶菁有沒受傷? 萎凋走水不順? 殺青不足? 發酵不完全? 乾燥度不足?


茶不是施個魔法就會變好,喝完會否不舒服也很科學。有些人會說,綠茶寒,普洱正氣不太傷胃,但原因呢? 其實當茶發酵不完整(氧化程度低),氧化作用沒有使兒茶素大量轉化成茶黃素茶紅素等,剩下的脂溶性兒茶素偏高,會與黏膜蛋白中的糖蛋白結合,強度高時,會破壞覆蓋腸道黏膜,讓人胃不舒服,這種說法來得有說服力,而且更易理解怎樣避免喝茶的不適。每件事都有原因可以追尋,十分科學。



多看新研究


最早的茶書是陸羽茶經,但隨時間遷移,科研技術愈來愈發達,今天我們知道茶葉是氧化不是發酵,也是1990年代一批日本科學家研究的成果,如果學習時都看1990年以前出的茶書,大概就不知道茶葉原來是進行氧化作用了。


稱職的飲茶傳教士


隨著發展,六大茶類的評審方式,亦逐漸追不上創新的製茶工藝,例如新工藝白茶,紅烏龍,佳葉龍茶等,都難以六大茶類方式審評。我們亦應以開放的態度,留意新技術新報導,使自己可以當個稱職的茶愛好者,把美好的茶帶給世界。

Comments

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